一、生产方式
畜牧业为主:在高山草原地区,广阔的草场为牲畜提供了天然的食物来源,主要饲养骆驼、羊、马等适应高寒环境的家畜,畜产品如肉、奶、羊毛、羊绒等是重要的生活资料和经济来源。
农业为辅:在一些海拔相对较低、气候较为温和的山谷或河谷地带,人们会进行小规模的农业生产,种植小麦、玉米等作物,以补充粮食需求。
季节性转场:为了合理利用不同海拔高度的草场资源,牧民们会根据季节变化进行转场,夏季将牲畜赶到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放牧,冬季则回到海拔较低的山谷或盆地避寒越冬。
二、生活习俗
居住:传统的居住形式有20世纪50年代后,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屯垦军民(包括汉族等多个民族的建设者)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创造的临时居住形式,主要服务于屯垦戍边事业,是特定历史时期集体智慧的产物-地窝子,它建造简便、节省材料,且具有一定保暖、防风沙功能,适合当时艰苦条件。
服饰:为了抵御高山草原的寒冷气候,服饰通常具有保暖性强的特点,男子服饰通常为戴黑绒圆高统“吐马克”帽,帽上绣花纹和花边,里用黑羔皮缝制,加穿大衣和不带布面的皮大衣。脚穿毡袜、毛线袜、长筒羊皮软靴,靴底用牦牛皮制作;妇女平时穿连衣裙与长裤,冬天外罩棉袷袢。几乎每位妇女都有带耳围、厚实的圆顶帽,帽子顶部和四周以白布做底,绣满图案,帽后垂厚帘,出门时帽外加方形大头巾,一般为白色。
饮食:以牛羊肉、奶制品、馕等为主食,这些食物富含热量,能够满足人们在高寒环境下的体力需求。
三、文化艺术
音乐舞蹈:高山草原农牧文化中的音乐舞蹈形式多样,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,如木山羊舞、策勒山区情歌。
手工艺:维吾尔族地毯制作技艺、策勒黑褐色羔皮帽制作技艺、和田药茶制作技艺、山区麦西莱普等,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,也是珍贵的艺术作品,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。